nahco3分解條件?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10-30分類:聚合物瀏覽:477
nahco3,碳酸氫鈉,一種無機鹽。常溫下性質穩定,受熱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在270℃時完全失去二氧化碳。
在干燥空氣中無變化,在潮濕空氣中緩慢分解。
既能與酸又能與堿反應,與酸反應生成相應的鹽、水和二氧化碳,與堿反應生成相應的碳酸鹽和水。并且還能與某些鹽反應。
聚安酸是什么?
聚安酸是一種化工原料,具有堅韌、柔軟性、結合力強,耐磨,耐油,耐水,抗酶菌等性質。通常是白色至淡黃色的不透明的固體物。熔點180~280℃,不溶于乙醇、丙酮、醋酸乙酯和烴類普通溶劑,但溶于酚類、硫酸、甲酸、乙酸和某些無機鹽溶液。耐油脂、礦物油和水。但在高溫和壓力下會導致水解。
高溫下CACO3比CASIO3穩定嗎?為什么
應該不是吧。碳酸鈣高溫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而硅酸鈣是玻璃的主要成分,高溫玻璃除了融化(物理變化)不分解。所以硅酸鈣比碳酸鈣穩定。
下列對無機鹽說法不正確的是
無機鹽生理功能有:
1.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2.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所以選D
試述營養素的流失和營養素破壞的差別
烹飪過程中的營養保護 在烹飪過程中,食物中的營養素主要因流失和破壞而損失掉。 流失是指在某些物理因素作用下,營養素通過蒸發、滲出或溶解而丟失。蒸發是指日曬或烹飪加熱過程中,食物原料中的水分蒸發造成部分營養物質外溢。滲出是食物原料因冷凍或切配后,細胞破裂,導致部分水液滲出;尤其是人工加入食鹽后,改變了食物組織細胞間隙的滲透壓,導致細胞內水液滲出,某些營養物質也隨之外溢。另外,原料在洗滌、浸泡和烹制過程中,營養物質會溶解于水中、湯汁中或烹調油中而丟失掉。維生素、礦物質、脂肪、蛋白質等,都會通過以上途徑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尤其是維生素和礦物質。 破壞是指因受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的作用,食物中的營養素結構性質發生變化,失去對人體的營養價值,甚至轉變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使營養素破壞的原因主要有高溫作用、化學因素、生物因素、氧化作用、光照等等。 食物在高溫烹調時,不耐熱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易被破壞而損失,損失率的大小與烹飪的方式與火候有關。一般說來,采用高溫短時間加熱的方式(如旺火急炒、沸水焯水、氽與涮等)烹調時,維生素的損失比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式(如煎、炸、熏、烤、燉、煮等)要少一些。采用煎、炸、熏、烤等方法烹制食物時,因溫度高、烹飪時間長、缺少水的保護等原因,對營養素的破壞作用最大,不僅維生素有較大損失,而且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在較高油溫下會發生一些不良變化,甚至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脂肪在高溫作用下,會發生熱分解、熱聚合和熱氧化。脂肪發生高溫熱分解,會生成一些醛或酮類,這些物質往往具有揮發性和強烈刺激性氣味,會降低油脂的發煙點,油煙逸出,刺激人的眼、鼻、喉,有礙健康;脂肪的熱聚合作用產生的聚合物如被肌體吸收,則具有很強的毒性;脂肪熱氧化的產物為脂質過氧化物自由基,而自由基被認為是使人衰老、使人得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蛋白質在高溫作用下會發生焦化,生成難以被人吸收的含酰胺鍵的化合物,同時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類。在高溫作用下,蛋白質還能與碳水化合物之間發生羰氨反應,引起食物的褐變,降低了食物的營養價值。 烹調過程中某些化學因素也會造成營養素的損失破壞。不恰當地使用一些化學物質如食堿等,可使食物中的維生素B族和C受到破壞;若配菜不當,如將含草酸豐富的食物和高鈣食物搭配,兩者之間就會起化學反應,生成草酸鈣,影響鈣的吸收利用。 食物中的某些營養成分遇到空氣中的氧容易被氧化,特別是在切配之后,增大了與氧接觸的機會,破壞程度也會增高。對氧敏感的營養素有維生素C、B1、B2、A、E和葉酸等。 有些營養素對光敏感,受光照射時會發生破壞,如維生素C、B2、、B6、B12、A、E等。 此外,食物中的生物因素會導致食物中營養素的破壞損失。食物中的固有酶如貝類、淡水魚中的硫胺素酶、蛋清中的抗生物素酶、果蔬中的抗壞血酸氧化酶,在動物宰殺和食物切配之后存放時,會使相應的營養素分解損失掉。 因此,要想減少食物原料在烹飪加工過程的營養損失,最大限度地保護食物中的營養素,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地洗滌、切配食物。在保證食物安全的前提下,避免長時間清洗或浸泡食物;食物洗滌以后在切配,并且盡量避免將食物切得過細過碎;做到現洗現切,現切現制,現制現吃。 2、控制烹調溫度和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加熱食物,烹調時油溫最好控制在150℃以下。 3、掌握加鹽的時機。熱炒的食物宜在起鍋前加鹽,涼拌食物宜在食用前加鹽。 4、選擇合理的烹調方法。蔬菜類宜用旺火急炒、快速焯水等方法,不宜用煮、燉、燜等低溫長時間加熱的......
- 上一篇:硅膠散珠是干什么用的?
- 下一篇:白凡士林作用與用途
- 聚合物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