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酮(甲乙酮)每噸的生產成本是多少? 謝謝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3-09-26分類:聚合物瀏覽:249
一、丁酮(甲乙酮)每噸的生產成本是多少? 謝謝
丁酮是用石油生產的,是直接從原油分離出來的,市場價格目前8000元/噸左右,生產成本不好說,應該在5000元/噸吧。
二、鋁板標準寬度是多少?
鋁塑板常見的規格是1.22Mx2.44M,厚度為3-5MM,分單面和雙面兩種,按鋁皮厚度又有8個絲-30個絲等多種規格,按用途分有室內用和戶外用兩種,還有聚酯板和砩碳板之分,如果是戶外板還可定做,最長可以做到6M長。
鋁塑復合板選購要點分析,以下七點值得關注:
1、看——鋁塑板是否表面平整光滑、無波紋、鼓泡、庇點、劃痕。
2、測——測量鋁塑板是否達到國際要求,內墻板3mm,外墻板4mm或以上,而且鋁的厚度必須是0.5mm。
3、折——鋁塑板一角,易斷裂的不 是PE材料或摻雜使假。
4、燒——鋁塑板中間材料,真正PE完全燃燒,摻雜使假的燃燒后有雜質。
5、刨——槽折彎時,看正面是否斷裂。
6、滴——丁酮鑒別外墻板氟碳涂層,滴二甲苯鑒別內墻板涂層,5分鐘后擦掉試劑,看是否露底。
7、要——索要生產廠家質檢報告,質保書,ISO-9002國際質量認證書,擁有這些的廠家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可保證產品質量,同等價格比質量,同等質量比價格。
三、高分?。〖?!丁酮的合成
工業上從仲丁醇、丁烷等原料制取丁酮。
(1)仲丁醇脫氫法
有氣相和液相脫氫兩種方法。氣相脫氫用鋅銅合金或氧化鋅作催化劑,溫度400~500℃,常壓;液相脫氫用蘭尼鎳或亞謹手鉻酸銅作催化劑,溫度150℃。液相脫氫反應溫度及能耗較低,產率較高,催化劑壽命長,分離工藝簡單。
(2)丁烷液相氧化法
丁烷液相氧化的主產品是乙酸,同時副產丁酮(約占乙酸產洞逗量的16%)。反應溫度150~225℃,壓力4.0~8.0MPa。例如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1976年用此法生產了22.6萬噸乙酸,得到3.6萬噸的副產丁酮。目前在美國約20%的丁酮是用此法生產的。
目前正在研究、發展的方法有丁烯液相氧化法、異丁苯法等。
(3)丁烯液相氧化法
此法稱為互克爾法(Wacker法)。以氯化鈀/氯化銅溶液為催化劑,在90~120℃、1.0~2.0MPa條件下進行反應。
CH2=CHCH2CH3[O2]→CH3COCH2CH3
丁烯轉化率約95%,丁酮收率約88%,得到的反應液通過蒸餾等方法提純而得到成品。此法工藝過程簡單,但設備腐蝕嚴重,需用重金屬作催化劑。此法尚未應用于大規模生產。
(4)異丁苯法
正丁烯和苯經烴化生成異丁苯,異丁苯氧化生成過氧化氫異丁苯,最后用酸分解得到丁酮和苯酚。
苯烴化以三氯化鋁為催化劑,反應溫度50~70℃,得異丁基苯;異丁基苯于110~130℃、0.1~0.49MPa壓力下,液相氧化生成異丁基苯過氧化氫;然后在酸催化劑存在下分解,于20~60℃提濃氧化液,生成丁酮和苯酚,最后分離精制而得成品。
此法特點是工藝設備腐蝕較輕,反應條件溫和,有利于工業化。丁酮是干餾木材的蒸出液(木醇油)的重要組分。工業上從仲丁醇、丁烷等制取。1.硫酸間接水合法 含丁醇的混合C4餾分與硫酸接觸生成酸祥顫嫌式硫酸酯和中式硫酸酯,然后用水稀釋,水解生成仲丁醇水溶液,再經脫水、提濃得仲丁醇。純仲丁醇經鎳或氧化鋅催化脫氫后,得成品。2.正丁烯直接水合法 此法分兩種,一種以樹脂為催化劑,另一種以雜多酸為催化劑。3.仲丁醇脫氫法 此工藝分氣相法與液相法,大部分采用氣相法脫氫工藝。即仲丁醇在脫氫催化劑作用下經脫氫制得丁酮。4.乙烯氣相氧化法。5.異丁苯法 正丁烯和苯經烴化生成異丁苯,異丁苯氧化生成過氧化氫異丁苯,最后用酸分解得到丁酮和苯酚。此法特點是:工藝設備腐蝕較輕,反應條件溫和,有利于工業化。由正丁烯和硫酸混合進行水解,蒸餾分出仲丁醇,再經催化脫氫而成。
由丁烷直接氧化而成。
3-羥基丁酮,又名乙偶姻、甲基乙酰甲醇,存在于乳品和某些水果中,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食用香料,我國GB 2760-86規定其允許食用。3-羥基丁酮作為香料應用范圍極其廣泛,用量也較大,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于奶油、乳品、酸奶和草莓型等香料的生產。此外,3-羥基丁酮還可以作為一種平臺化合物,廣泛應用于其他眾多行業,2004年美國能源部將其列為30種優先開發利用的平臺化合物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3-羥基丁酮需求的不斷增長,有關3-羥基丁酮的生產方法及應用研究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1 3-羥基丁酮的合成方法
1.1 化學法
目前,國內外3-羥基丁酮工業化生產方法主要有3種:①丁二酮部分加氫還原工藝;②2,3-丁二醇選擇性氧化工藝;③丁酮氯化水解工藝。這3種方法存在產品收率和得率較低,且環境污染較嚴重等缺點,而且產品質量很難達到目前3-羥基丁酮的最大消費領域――食用香料的要求;更為嚴重的是這3種工藝的原料來源限制了其大規模的發展。工藝①和③中所使用的原料丁二酮和丁酮目前均來自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資源――石油,隨著石油資源的日益短缺以及石油價格的日益攀升,這2條工藝路線的成本將越來越高,勢必會進一步增加3-羥基丁酮的生產成本;工藝②中的原料2,3-丁二醇可以通過化學法生產,也可以通過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通過化學法生產2,3-丁二醇同樣也存在石油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等帶來的壓力;而通過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的2,3-丁二醇本身也是香料,而非大宗化工產簡空品,因此該工藝路線的原料成本很高,加上2,3-丁二醇選擇性氧化的轉化率較低,因此使用該工藝路線生產3-羥基丁酮同樣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1.2 生物法
基于對上述3種化學法合成3-羥基丁酮工藝路線以及產品質量的擔憂,人們開始尋求利用生物合成法來替代化學合成法,以期待減輕資源與環境壓力,提高產品質量。
2 生物法合成3-羥基丁酮的研究概況
2.1 酶轉化法生產3-羥基丁酮
1992年,Hummel等用微生物菌體中的酶作為催化劑進行還原反應,該方法是通過培養乳酸桿菌或酵母菌分離純化其中的丁二酮還原酶,在pH5.0、溫度70℃下,應用該還原酶及輔酶NAPH催化轉化丁二酮,生成3-羥基丁酮,使用該方法產率最高達100%,沒有其他副產物,并可以獲得旋光度一定的產品。2003年,De Faveri等開發了一種附有醇脫氫酶活力的膜反應器,采用漢氏醋桿菌(Acetobacter hansenii)MIM 2000/5全細胞催化2,3-丁二醇合成3-羥基丁酮,在建立該過程中物質和能量平衡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考察了溶氧水平、P/O比例對該催化反應的影響,在最適反橡清應條件下2,3-丁二醇轉化為3-羥基丁酮的最大摩爾轉化率達71.6%,3-羥基丁酮的最高質量濃度達8.93g/L。以上這些方法和化學合成法相似,都是以丁二酮或2,3-丁二醇為原料,經酶法部分還原或氧化生成3-羥基丁酮,區別在于酶法產物得率高,沒有其他副產物,并且產物具有旋光度,但要獲得大量特異性的酶比較困難,而且其底物來源受到了限制。酶轉化法未能從根本上改變3-羥基丁酮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壓力,因此該路線尚不具備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潛力。
2.2 發酵法生產3-羥基丁酮
無論化學合成法生產還是酶轉化法都攔如瞎是以丁二酮或2,3-丁二醇等為原料,丁二酮和2,3-丁二醇也是合成香料而非大宗化工產品,原料來源及價格都受到限制,這可能也是目前3-羥基丁酮沒有得到較好研究開發的原因之一,因此積極開發以糖質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3-羥基丁酮有望改變這一局面。
2.2.1 發酵菌株
自然界中的某些細菌具有產3-羥基丁酮的能力,主要包括克雷伯氏菌屬(Klebisella)、腸桿菌屬(Enterobacter)、芽孢桿菌屬(Bacillus)、沙雷氏菌屬(Serratia)以及乳球菌屬(Lactococcus)等。但是在大多數菌株代謝過程中,3-羥基丁酮是作為2,3-丁二醇和丁二酮代謝的副產物而存在的,在發酵過程中,積累濃度較低,這直接導致了難以利用這些微生物菌種工業化發酵生產3-羥基丁酮。針對該問題,趙祥穎和劉建軍等選育獲得了一株高產3-羥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桿菌SFA-H31(CGMCC1869),可有效地轉化葡萄糖生成3-羥基丁酮,該菌株在50L發酵罐中發酵培養52h,葡萄糖轉化生成3-羥基丁酮的轉化率高達48.26%,已接近理論轉化率(48.9%),其生物合成3-羥基丁酮的最高產量達55.67g/L,并且該菌株不產生伴隨副產物丁二酮和2,3-丁二醇,是一株極具研究開發價值的3-羥基丁酮生產菌株。此外Xu等從葡萄園和蘋果園的土樣中篩選得到一株短小芽孢桿菌XH195(DSM16187),該菌株能夠在含氯化鈉質量濃度為100g/L的培養基上生長,以葡萄糖或蔗糖為碳源,37℃下發酵60 h后,3-羥基丁酮的產量分別達63.0g/L或58.1 g/L。
3-羥基丁酮廣泛的應用領域、相關發酵菌株及研究情況分別見表1及表2。
表1 3-羥基丁酮廣泛的應用領域
應用領域
衍生物及使用特性
功能
日化食品行業
合成環己烯衍生物等香味化合物
廣泛應用
酒中重要的呈香呈味物質
與雙乙酰等配合使用可使酒體豐滿,后味圓潤
制藥工業
與雙乙酰混合使用
治療乳腺炎
制備吡咯烷酮或四氫吡咯的煙堿衍生物
重要的醫藥中間體
與活性位點的半胱氨酸的殘基進行鍵合
尿素酶的抑制劑
昆蟲性激素
生物農藥
化學工業
與脂肪二元羧酸形成的酯
防凍劑和增塑劑
3-羥基丁酮的羧酸酯
聚氯乙烯增塑劑
3-羥基丁酮
含氯聚合物的穩定劑
3-羥基丁酮
起泡劑
涂料工業
合成新型親水涂料,用于醇酸樹脂的表面涂層
抗氧化性能,延長樹脂的使用壽命
IT行業
光學活性的3-羥基丁酮衍生物
液晶材料的重要成分
表2 相關發酵菌株及研究情況
菌種
學名及編號
底物
3-羥基丁酮產量/(g?L-1)
參考文獻
陰溝腸桿菌
Enterobacter cloacae ATCC 27613
蔗糖
- 聚合物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