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戰爭誕生及發展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1-11-14分類:膠粘劑瀏覽:211
機械化戰爭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早在1878 年7月,布拉肯布里(C.B.Brackenbury)上校在《十九世紀評論》雜志上發表《裝甲的野戰炮兵》了一篇撰稿的文章,他基于普拉弗里會戰的經驗,認為當炮兵處于近距離最大殺傷效力時,其自身也處于步兵火力的射程內。因此布拉肯布里提議用輕薄的裝甲保護炮手,使步兵的輕火力失效,而炮兵則能達到最大殺傷效果且不需為安全擔心。后來被稱作坦克的現代戰車是防護、火力、運動三位一體的結合,布拉肯布里的建議缺少運動這一的因素,但已將防護和火力合二為一,標志著現代戰車觀念的最初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塹壕和鐵絲網加上步槍和機槍便可組成難以突破的防線。火炮密集轟擊固然可使防線出現缺口,但向縱深發展突破、擴張最初的戰果幾乎不可能。面對這一戰場僵局,大戰剛開始不久,英國的斯溫頓(F.D.Suinton)上校,法國的埃蒂安納將軍認為:雖然個別的士兵是無法裝甲的,但他可以象水手一樣,用裝甲車輛來運載。這種車輛須作越野行動,所以應使用履帶,而不是車輪(其中最具遠見卓識的,要算對使用履帶的強調,幾十年后,德軍在莫斯科會戰的失敗,根據利德爾·哈特的看法,德國裝甲部隊嚴重缺乏履帶式坦克是個重要原因)。這種戰車使士兵在動態中得到保護,并能在靜態中戰斗,實際上是把海軍裝甲戰艦作戰原理移植到了陸地上。由于加入了運動這一重要因素,他們的思考遂成為現代戰車觀念誕生的標志。
1914年10月20日,斯溫頓上校從法國前線回到倫敦,向帝國防御委員會的漢基上校匯報了戰場僵持的特點后建議,以美國人霍爾特發明的履帶式拖拉機為參考,制造一種能夠避彈和越過塹壕的戰車,車上裝有能毀滅機槍的小型速射炮。漢基大為欣賞,倆人作了進一步討論之后,分別向英國遠征軍司令部和陸軍部提出這項建議,均被拒絕考慮。
丘吉爾便在自己的海軍部設立一個部門,專門撥款進行戰車研制,他被迫去職后仍利用自己的影響來繼續這項實驗。也許是戰場久陷僵持的緣故,英國遠征軍司令部接受了斯溫頓的建議,國內新成立的陸海兩軍聯合委員會對此項試驗也很投入。是年7月,斯溫頓被授權協調戰車試驗工作。1916年2月2日,在英國的哈特費爾德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現代戰車的試驗。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以后,顯示出很強的突擊力。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首先總結了在這次戰爭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他在1918年5月擬制的《1919年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之后,又在《世界大戰中的坦克》(1920)、《論未來戰爭》(1928,中譯本名為《機械化戰爭論》)等著作中進一步作了闡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
富勒認為,坦克出現以后,陸軍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戰爭將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化活動,戰爭勝負“百分之九十九在于武器”,戰場上坦克數量多的一方勝利的機會亦多。他認為,騎兵將退出戰場,步兵降為輔助兵種,炮兵則需提高機動能力。還主張,作戰時,首先以坦克出敵不意地突向敵人的縱深,摧毀其首腦機關,同時以飛機轟炸其交通樞紐和補給系統,接著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擴大戰果,追殲逃敵,一次會戰即奪取戰爭的勝利。富勒的理論,雖然指出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方法發展的某些趨向,但過分夸大了坦克的作用,貶低了人和其他兵種在戰爭中的作用。
繼富勒之后,德國的H.W.古德里安、法國的C.戴高樂、奧地利的L.von艾曼斯貝格爾等人,也從不同角度提倡機械化戰爭論。
- 膠粘劑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