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到2008年全國塑料垃圾數量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7-03分類:塑料制品瀏覽:80
由于要繪制數據圖表。
2003 700 單位,358
2008 4,036
2005 1:萬噸
2004 1,于是根據預測數據進行了比較精確的計算,269
2007 32003-2008全國塑料垃圾數量是小學四年級數學練習冊中的一道數學題,533
2006 2,計算結果如下
中國理想的人口規模是多少?
中國人口的理想規模是7億人。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普遍觀點認為,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人口多了國家實在養不起了,于是我們開始實施計劃生育。然而近幾年,隨著出生率的下降,我們發現車間招不到人了,于是又開始呼吁,放開生育管制,鼓勵生育。
僅僅過了幾十年,卻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我們該相信哪一種呢?今天如果你說限制人口,肯定會招來一眾批評聲,很顯然,鼓勵生育是主旋律。可是我們仔細思考下,人口減少真的是壞事嗎?如果人口減少真的是壞事,那么當初又為何獲得一致性認同呢?
當初為何要限制人口?最早開始大規模討論限制人口的是在1955年7月份,馬寅初提交了一份《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的報告,報告中提到,從1953年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人口年增長率是20%,也就是說到了2000年,人口將迅速突破26億,由于人多地少,中國將會面臨吃不上飯的危險。
當時國內人口突破6億人,人均耕地面積不及3畝,要知道當時畝產只有239公斤,到了1996年才突破400公斤。按照《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進行推算,1950年我國人均糧食消耗量是250公斤,到了2000年,接近500公斤,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糧食會面臨不夠吃的問題。
這就是產生人口焦慮的主要原因,后來胡寶生、宋健、田雪原等專家認為,我們國家的人口最好控制在7億左右,田雪原在1981年給出了一個公式,即:工業勞動人數=工業固定資產/工業技術裝備程度。按照當時工業發展速度,到2080年人口最好都不要超過7個億,否則就會導致很多人沒有工作,工業也發展不上去。
當然田雪原的論證過程是有問題的,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工業固定投資年平均增速為19.6,遠超過他在1981年時候的假設5.5%-6%。雖然論證過程有問題,但是他的理論模型是沒有問題的,那就是工業勞動人口數量與工業固定資產成正比的。
我們現在去看德國,他們產業工人的待遇與我們國家有天壤之別。如果你現在去德國大眾車間工作,薪水在5000歐元以上,大概是3.8萬元/月,而且每年只工作187天,除了雙休日之、法定假期之外,還有一個多月的帶薪假期。德國人口約八千多萬,其中有超過1/3從事工業生產制造業,大部分人從事汽車制造、機械生產、電子產品生產等,另外采礦、木材、畜牧也解決了大部分的就業,所以在德國沒有出現國內這種嚴重的“內卷”,大家一擁而上去考公務員。
這就是工業人口數量與工業固定資產適配的結果,人均工業產值在5萬歐元,百姓們的生活是最舒服的。而那些常說“人口紅利消失,鼓勵生育”的專家們沒有看到,所謂的“人口紅利”其實是生產線的犧牲品。
過去由于“人口紅利”,工業企業毫不在乎招人問題,只要招聘廣告貼在門口,就會有大批年輕人過來應聘。幾年前,我去東莞,看到一則招聘保安的廣告:退伍軍人、高中學歷、會打籃球、180cm...我十分好奇,進去一看有上百名應聘這一職位。一個不到上千人的電子廠,招聘保安都要這么高的門檻,更不用說那些產業工人了,可以說無限量供應。
“人口紅利”也就意味著工廠有恃無恐,這活你不干,總有人干,走了一批,還有一批,能夠迅速補上。“招工難”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迅速由東部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區。
現在媒體一直討伐富士康“血汗工廠”,可是富士康在鄭州是最佳雇主之一。雖然在富士康會經常加班,但是會遵照勞動合同,給你加班費,最重要的是按時發工資。
別看按時發工資這么簡單的要求,鄭州很多企業都做不到。我過去在某大型企業招聘幾個技術人員,應聘人員上來就問:“能按時發高工資不?”我當時就很好奇,按時發工資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嗎?后來一打聽嚇一跳,鄭州大部分企業都做不到按時發工資,除此之外,雙休都很難做到,更不用說無償加班了,有些變態老板,沒事也讓你呆著,否則對不起他的那點薪水。
從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河南人口0.99億,全國排名第三,而省會鄭州在全國GDP排名當中位列15名,這也是富士康來鄭州的原因:巨大的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人才的“內卷”,從最新河南人事考試網看,2020年公務員考試競爭比最高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674個人競爭一個崗位,這還是通過資格審查的比例,血腥程度可見一斑。
回到田雪原老師的模型,我們看全國人均工業產值最高的城市排名,你永遠想不到克拉瑪依排在第二名,克拉瑪依原油產量超過1000萬噸,是我國重要的石油產業聚集區,然而總人口不到50萬,但是人口與工業匹配得非常好,絕對不會出現600多人搶一個公務員崗位的情況。
工業和人口數量相匹配,就不會出現濫用人力資源的情況過去我們常把工業革命歸因于瓦特蒸汽機等科技的進步,其實蒸汽機源于公元1世紀的汽轉球,這項技術早就存在了。轉機來到14世紀,黑死病導致歐洲大陸人口減少2500萬,近1/3人口就這么消失了,這也進一步導致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從而才讓蒸汽機這樣的昂貴機器才得以大面積使用。
幾百年后的1680年,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人工成本只有英國的1/3,大量的婦女在家中就完成了織布、紡紗。如果不是機器紡出來的紗,絲細,韌性高,蒸汽機依然不會引進到中國,因為這些婦女幾乎零成本。
近些年,我們國家一直倡導智能制造,希望廣大企業通過機器升級換代,來實現產業升級。可是我在與廣大企業主溝通的時候,他們其實更在意成本,如果機器的更新換代,不能覆蓋2-3年內的人工成本,那么這門生意就是不劃算的,即使有巨額補貼也不愿意去做。
近些年選擇做自動化的企業越來越多,最核心的原因還是招不到人。大量的年輕人不愿意來到日復一日的流水線上,像我從事的工廠,焊接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煙塵充斥著整個車間,時間久了,就會患上塵肺病,即使戴上防塵口罩,依然擋不住大量的粉塵。試問這樣的車間,你還希望自己的孩子接你班嗎?
所以也不怪大量年輕人不愿來工廠上班,這種違背人性的勞作方式,消耗的只有個人青春。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人口紅利”,而是人口的質量,讓更多年輕人從事腦力相關的工作,而不是惡劣環境下,機械重復勞作的工作。
人口減少是好事嗎?當然是好事。
從最新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東三省在近10年間流失人口出超過1000萬,可是我在黑龍江卻看到另外一番景象,隨著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越來越集中。過去每人只能分到4畝地,一個家庭也就十幾畝地,可是隨著眾多人口外遷,留在本地每個家庭能夠分到上百畝土地。如果按照現在每畝收益1300元計算,每個家庭能夠獲得13萬元的收入,和外出務工能夠達到均衡。
東三省是國內的一個縮影,未來隨著城鎮化加速,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留在農村當中的收入也會大幅提高。拿我生活的小鄉村為例,我們村前有條沙河,這條沙河每年可以生產上百噸沙子,隨著村人口減少,每個家庭分紅也大比例提高了。
現在生育率大幅減低,于是很多專家開始呼吁要鼓勵生育,包括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托育津貼、教育津貼、家庭個稅抵扣、以及對不符合交個稅標準的低收入人群實行直接經濟補貼等。
然而在“內卷”如此嚴重的境況下,沒有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再來受苦。當然我們也不用擔心,按照聯合國測算,未來到2100年,我國人口將萎縮至7.5億人,屆時工業和人口相互匹配,人力也不再被浪費,當大家都過上富足生活的時候,生育率自然也會提升上來。
這個問題出的很有現實意義,中國土地可以生存多少人適合?而且這些人可以比較舒適的生活?估計最多就是四億人左右。
歷史上我國在人口問題上走過彎路,五十年代什么都是學習蘇聯,搞人多力量大,忘記人多需要衣食住行。八十年代初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無疑是正確的選擇,到了現在我國人口有14.1億,平均年齡38.8歲。
如果說中國可以養活多少人,估計可以生活四十億人,可是這么多人不可能生活有質量,印度國土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也是十四億人,可是印度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存環境惡劣。
我國十四億人人均GDP處于世界中下游,如果趕上發達國家是很艱巨的任務,需要中國現在龐大的經濟總量再翻三倍,就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了。
美國的土地與中國相當,可是美國的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不錯,適合人居的土地面積高于中國很多,美國現在人口3.4億,是世界第一高度發達國家。與美國比較可是說明我國的人口如果也是3.4億,人均GDP就是4萬多美元了,那么我國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從經濟發展看中國3-4億人最理想。
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是重要的標準,同時人口結構也很重要,如果一個國家老齡化嚴重,全國一半以上都是老人,意味著亡國滅種,所以人口結構必須體現,未成年人最多,勞動人口其次,老年人最少的良性循環,生育率超過2.1,就是平均一對夫妻生育2.1個孩子,才是科學理想的目標。
- 塑料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