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塑料回收在治理白色污染的意義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3-09-28分類:塑料制品瀏覽:183
我國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大量引進國外軟塑包裝技術設備,生產價廉、易加工、方便適用的軟塑包裝制品,很受廣大百姓歡迎。特別是一次性泡沫塑料餐飲具和塑料薄膜購物袋,迅速普及,大量使用。但是由于人們用過后,隨便丟棄,造成此類廢棄物垃圾猛增。尤其是鐵路沿線,到處都有被丟棄的白色泡沫塑料快餐盒和薄膜袋,對環境造成了被稱之為白色污染的破壞,引起人們的嚴重關注,呼吁有關方面抓緊治理。“治白”、“禁白”由政府部門正式提出,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最先由鐵道部于1996年7月1日發布通令,在全國鐵路系統禁止使用一次性泡塑飯盒;北京市政府“六部門”于1997年12月22日聯合發布通知,自1998年1月1日起,全市禁止使用泡塑飯盒和厚度0.015mm以下的塑料薄膜購物袋;1999年5月1日,北京市再次發布“政府令”,全市禁止使用0.025mm以下的塑料薄膜購物袋。
全國開展大規模的“治白”、“禁白”是1998年11月9日。國家環保總局召開有關部委聯席會議,提出自1999年7月1日起,用1-2年時間,在全國完全淘汰一次性泡塑飯盒;1999年2月2日,原國家經貿委正式發布“6號令”,要求全國在2000年底以前,完全淘汰一次性泡塑飯盒。同時,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政府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紛紛發布通知、禁令、組織查禁。于是在全國掀起了查禁泡塑飯盒和超薄塑料膜購物袋的“治白”、“禁橋辯白”運動。
如今,我國的“治白”、“禁白”已隨時代發展,進入21世紀第三個年頭了。按目前進展情況看,在時間上,估計一個“八年抗戰”難以實現預期目標。
根據有關資料介紹,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如美、日和西歐等國,有關此類產品,仍在大量生產使用。這些國家在軟塑包裝材料方面的使用,占整個軟包裝材料的一半以上。90年代末,美國軟包裝材料的需求量是2038kt,占整個軟包裝總需求量的71.3%;歐洲是70%。而且目前這些國家每年仍以4%的增長勢頭持續發展。而如此大的消費量卻并沒有發生像我國如此嚴重的“白色污染”。有資料說,約在上個世紀七、八租消孫十年代,西方國家也曾發生過此類污染,但由于他們及時采取了有力措施,抓緊治理,很快治好。據介紹,他們的做法是重在抓治,并沒有禁止生產和使用。這些國家的政府,一方面及時制定鼓勵改善產品和開發新的替代產品;另一方面,著力組織制訂有效回收措施。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詳盡、明確的廢棄與回收處理法規、政策;重金鼓勵開展回收再利用研究。同時對國民進行有效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法規教育;大力提高國民的環保意識,在全國形成了一種保護環境、嚴格執法、自覺遵法、守法的良好風尚。
對類似問題,我們的一些管理部門,在開展“治白”、“禁白”之前,卻沒有下大力氣,積極組織調研,鼓勵改進和先行立法,而是首先忙于下令查禁。
如果說,這些產品本身可能有一些缺點,但并不失使用價值。況且它們所具有易加工、成本低、價廉輕便、適用的特點,很受廣大平民百姓的歡迎,是別的產品所難以比擬的。有人指責說它們有毒,但并無真正的科學檢測根據。時過六、七年,至今也沒有真正搞清楚,更沒有哪級政府部門,切實組織檢測和公布正式結論。至于說“將其亂扔和埋于地下,多年不腐爛會影響土質和污染環境”。這辦能說是產品的特性,不應該是它們的罪責。真正責任在于人們不應該該亂扔和埋到地下。政府和管理部門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環保教育和立法上,應積極組織制訂出對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處理辦法;同時鼓勵開發新弊鏈的替代產品。
事實上,有些所謂易腐爛、易降解的廢棄物,諸如殘羹剩飯、瓜果皮、菜葉之類,不嚴加管理,到處亂扔亂倒,同樣污染環境。而且危害更大。因為此類垃圾,天氣稍暖,就會腐爛,散發惡臭。不僅破壞環境,污染空氣和水質,還會滋生大量蚊蠅、毒蟲,傳播疾病。因此,問題并不完全取決于某產品能否腐爛或者自然降解。關鍵在于當地政府能不能抓住問題發生的本質,通過立法和宣傳教育,有效地管束人們的行為,使之完全按規定和要求廢棄和處理垃圾。不然,總不能為此也頒令禁止人們吃飯,不準栽種瓜果、蔬菜吧!
當然,做為環保,本應該是不論什么東西,不也管它是何種顏色,只要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環境者,都要治理。治理是根本。而對于某些既不利于環保,又沒有改良余地和毫無利用價值的產品實行禁產、禁用,也是治的一種方法,但需嚴格掌握。就如泡塑和薄膜軟塑包裝材料制品,當初如果重點抓治、抓改良,可能比抓查禁更有效。有資料介紹,在這方面,國外早有較成熟的回收再利用經驗、處理技術及相應法規等。如果及時組織、研究和學習,也許會少走些彎路。
總之,環保、治白的關鍵,是以做人的工作為核心。最根本的是,要充分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支持,共同努力。而廣大群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自覺行為,大部分取決于政府和領導方面開展環保、治污的重要意義,包括內容、實施辦法和有關法規、政府等宣傳教育工作的到位程度。
回顧過去我們“治白”、“禁白”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禁多于治。有些地方甚至是以禁代治,以罰代治。多以通知、禁令、紅頭文件和罰款,代替了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由于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國民的思想認識和自律意識不高,缺乏環保觀念,仍然亂扔雜物、亂倒垃圾。而目前這種現象依然存在。就是在北京市的四環路以外,在城郊鄉、鎮、農村和居民小區周圍的路邊、不渠等,到處可見,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中,都有白色的泡沫塑料飯盒和泡沫襯墊物,以及粉紅色、藍色和黑色的薄膜袋。而附近食攤、飯鋪和居民區,扔倒的殘渣、剩飯、瓜果皮和爛菜葉等等非白色垃圾的污染程度更甚,對環保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更大,更應該抓緊治理,禁止亂扔、亂倒行為。
所以我堅持認為: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環保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的亂丟、亂倒垃圾所為。而并在于廢棄物和垃圾。更不在于它們本身能否很快腐爛、自然降解和是否有毒。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人們亂丟、亂倒垃圾,這種污染也就不會發生。事實上,對廣大國民的宣傳教育也是治。而且是最重要的、根本上的治。如果真正做到了宣傳教育工作到位,達到了不僅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人都能做到以不亂扔雜物、不亂倒垃圾為榮,自覺、自律、按規定扔、倒垃圾和廢棄物,治白工作肯定會有顯著成效。
“治白”、“禁白”開展不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詳盡、嚴明的法律依據。也就是有關領導方面,在抓制訂“治白”、“禁白”相關法律方面的工作不到位。甚至直到現在,其中許多方面,諸如關于包裝材料的使用、廢棄處理、食品包裝材料衛生、安全和回收再利用法規條例等等方面,缺少系統、詳細的法律依據。特別缺少有關包裝與人類健康、包裝與環保方面的法律。因而執法部門難以對此類產品的生產、使用依法規范人們的行為。上個世紀末,發生在上海轟動較大的“包裝官司”,最后不得“不了了之”的結局,就是有力的說明。也可以說是“治白”、“禁白”法律不到位的必然結果。做為國家機關和政府領導部門,在大力倡導“科教興國”、“依法治國”的今天,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落實“三個代表”為基準,盡可能多做些實際的調查研究,認真重視并切實做到立法、執法的到位,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嚴肅、縝密的科學分析、論證不到位,也是“治白”、“禁白”開展不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推行“治白”、“禁白”之前,有關領導和管理部門,應該首先對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有關污染物的特點、性狀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并進行認真的科學檢測和通過各有關方面專家論證、取證等一系列準備工作的準確到位。然而這些重要工作,從“治白”、“禁白”的實施過程看,工作不僅沒有到位,而且很不夠,甚至有些根本就沒做。最突出、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在“治白”、“禁白”工作已進行了長達六、七年之久的今天,人們(包括某些領導部門)還沒有真正搞清楚泡沫塑料飯盒和薄膜袋到底是不是真正有毒。政府領導部門至今也沒有正式公布或者確認,至今仍然沒有權威結論而說法不一。
“治白”,應該肯定是治理環境污染的一個方面。因為不論白色、黑色,凡有損于環保、造成污染的任何物體都要治理。但實行禁止生產、使用,就需要認真研究,組織各有關方面專家學者論證。做出必須禁的科學論證結論。通過立法,依法執行。行政管理部門切不可輕率下令。就如“禁白”,至今塑料行業協會和一大批專家,聯名發表不同意見,而且社會上大多數百姓對“禁白”不理解也不愿執行。在這種情況下頒令硬禁,很難有成效。
其實此事如果認真去做,也并不太難。只須政府領導部門很好組織有關行業、企業、科研單位和專家學者,會同相關檢疫、檢測單位分工協作,進行認真的檢測、分析、論證取證,很快就能徹底搞清楚,得出正確結論。盡管這樣做,可能比發發通知、下個禁令麻煩和困難一些,但此項工作的開展,可以依據科學論證的確切、到位,而進展順利,成效豐碩。
以上僅就當前人們討論“治白”、“禁白”為何難的話題。這些意見將由實踐去驗證。
深圳計劃全面推廣可降解塑料包裝制品、拉薩全面禁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及塑料袋、北京市場上銷售的一次性可降解塑料餐盒六成不合格、學校食堂使用的降解塑料餐盒添加劑衛生指標超標、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在回潔……這是近來媒體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一系列報道,從中不難看到政府全面禁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堅定決心,而市場反應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性能和價格都缺乏競爭力的降解餐具,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次抬頭,成了“治白”中最令人頭疼的一部分。
北京環境科學學會為有效治理白色污染這個世界性難題,于10月23日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白色污染治理對策研討會。會上人大代表認真聽取了來自全國的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和企業界眾多環保專家的“治白”意見和建議。經討論,與會人員認為回收仍是“治白”的最佳方法,建議曾經對發泡塑料餐具進行回收利用的城市如北京、廣州等可否在一定的條件下恢復對各種一次性塑料餐具(包括發泡塑料餐具)回收利用系統的應用。人大代表表示將就此作出提案和建議。
降解餐具推廣問題多
原國家經貿委1999年出臺了第一批《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六號令),要求我國從2001年開始全面禁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此后降解塑料餐具企業如雨后春筍冒了出來。但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相比,降解塑料餐具在性能和價格上都沒有優勢,其耐油和強度都遠不如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而要提高使用性能和降解性能,其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一只降解塑料餐盒一般為2毛錢左右,而發泡塑料餐具僅為8分錢,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場接受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也從未在市場上消失,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場接受則更低,而降解塑料餐具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一些環保餐具企業利用國家政策與標準的學習班洞、大量生產銷售添加過量碳酸鈣、回收料的假冒偽劣環保降解塑料餐具,進一步打擊了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場。另外,降解塑料餐具本身對環境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爭議,很多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的塑料降解技術不成熟,質次價高,且只能做到“崩解”,對環境仍有危害。
發泡餐具回收有利潤
其實“治白”在國外已有多年的歷史,而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仍然很容易看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當然,在一些高級餐廳也能看到優質的降解塑料餐盒。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之所以仍能在這些發達國家使用,是與其嚴密的回收系統有關的,而鑒于降解塑料的技術問題一直未能突破,這些國家已不再倡導使用降解餐具了。
北京市在1997年曾發了170號文件,開始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利用工作,回收率曾達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北京市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造成的污染問題,效果顯著。而“六號令”下發后,北京市發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工作也隨之停步。
就在北京廢塑料餐具回收工作停頓的同時,上海推出了“1分錢工程”,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開始大規模發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進行回收再利用。每個廢舊餐盒用1分錢回收后加工成再生料,每噸可賣到5000元錢左右,而隨著近期塑料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回收料價格也水漲船高。現在,上海市年均回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超過2億個,回收利用率高達70%,事實證明加強回收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全面禁產還有待商榷
由于在“六號令”中只是禁止生產一次性發泡餐具,而沒有禁止使用,雖然部分城市發布了禁用法令,但大都缺乏執法依據或處罰力度不大,而且由于現階段降解技術不成熟,全面禁止生產發泡餐具后,替代產品跟不上,因此發泡餐具從未在市場上消失過,甚至有回潮趨勢。如北京從2001年全面禁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后,市場至今仍有大量發泡塑料餐具且不再有人回收,污染反而較2000年前加劇,這就讓很多環保人士開始重新思考,全面“禁白”是否需要修訂。
白色污染治理對策研討會,專家們得出這樣一個共識:鑒于目前降解技術不成熟,因此主推回收利用、降解替代并行、減少塑料包裝用量是當前“治白”的最可行方法。而且由于我國石油資源緊缺,加強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就此,參會的人大代表表示將向上反映,再商榷定奪原有的“禁白”法令,使其符合當前實際情況和市場規律。同時,與會專家呼吁,應當盡快制訂有關包裝廢棄物治理的全國性法律法規來代替簡單的行政命令,同時利用經濟杠桿來協調回收市場,最終形成“法規支持、市場運作、科學治理、人人參與”的運行機制,以徹底有效地解決各種廢塑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資源的浪費。
- 上一篇:尼龍草的踺子怎么制作
- 下一篇:各種廢品回收價格明細表?
- 塑料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