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有哪些處理方式?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3-07-10分類:無機化工瀏覽:16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體廢物污染也成了一大問題。固體廢棄物隨意丟棄、堆積如山,不僅影響市容、而且污染環境。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妥善處理廢物、防治污染的辦法,而固體廢物的資源化無疑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變廢為寶
固體廢物具有鮮明的時間和空間特征,是在錯誤時間放在錯誤地點的資源。如果用恰當的方法處理,完全可以變廢為寶。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國南方水處理公司從污水淤泥中提煉和制造了2塊寶石,一塊較輕,呈暗灰色,嵌在一個如同瑪瑙和珍珠的銀色飾物上;另一塊呈褐色,飾在金別針上。該公司已同英國經營珠寶的拉特納公司的銷售經理就這種寶石的銷售進行了商談。不久的將來,人們會在商店里看到這種漂亮而別致的寶石。
事實證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垃圾及其他“三廢”(廢物、廢氣、廢水)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筆可貴的財富。各國開始對它們進行“資源化”處理,變廢為寶,從中回收“可利用資源”,取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例如,1988年美國回收廢舊物品行業的收入為48億美元,1989年增加到60億美元。中國在過去40年里從各種廢棄物中回收的再生資源總量達2.5億噸,價值720億元。
長期以來,各國處理垃圾的方法是露天堆放、圍隔離堆、填埋、焚化和生物降解。據美國試驗表明,燃燒1噸垃圾大約能發出525千瓦時的電,并使垃圾量減少75%~90%。因此,不少發達國家建立了許多垃圾發電廠。目前,美國約有160座,正在興建或計劃興建的還有100多座。1990年日本用于處理垃圾的費用達1.4百萬日元。東京地區計劃在3年內將重新整頓和開辟垃圾處理場所。目前全日本共有1800個垃圾焚燒場,其中,只有90個能生產出轉化能源,而且只有41個將生產的垃圾能源賣給電力公司。
但是,這些方法大部分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在處理過程中會造成二次污染。歐共體委員會估計,12個成員國的520座垃圾焚化廠每年排放塵埃2.5萬噸,鉛570噸,氧化氫144噸,汞68噸,鎘31噸,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因此,人們開始將垃圾作為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探索。
廢舊物資,如人們生活中的廢棄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一直是污染環境的重要原因,人們將其作為重要負擔。實際上,廢舊物資是個“寶”,只要收集起來,進行加工,再生利用,就可以變為社會財富,既節約了自然資源,又防止造成公害。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道,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制造新塑料袋所需能源是回收塑料袋的3倍,即新制造1噸聚乙烯塑料袋需要1106億焦耳的熱能,而回收同樣重量的塑料袋只消耗353億焦耳的熱能。而且,制造1噸塑料袋產生4034千克二氧化碳,回收1噸塑料袋只產生1773千克二氧化碳;前者消耗水143.9噸,后者消耗水16.8噸,前者是后者的8倍。制造1噸新塑料袋所產生的二氧化硫61千克,回收的僅為18千克;前者產生的氧化氮為21千克,后者為9千克。回收1噸塑料袋還比制造1噸新的要節省1.8噸燃料油。
為便于綜合利用,各國都分類回收廢舊物資。瑞典人倒垃圾時,將玻璃瓶扔進草綠色的大鐵罐里;廢舊電池扔進馬路旁電池形狀的火紅色大鐵筒里;廢鐵器扔進專用集裝箱;廢紙捆起來定期交運。美國將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分堆集中在路邊等待收走;超級市場設有金屬罐回收機,顧客將空罐投入后,可獲得一張收據,在指定商店兌換現金,如一次投入10個空罐,還可獲得一張能廉價購買食品的優待券。
在加拿大,公園及游客常到之處都放著幾種淺藍色的子彈形大膠筒,分別回收廢報紙、罐頭盒、玻璃瓶等。英國倫敦有26個“再循環中心”,在一些地區專設回收廢報紙、破舊衣服、玻璃瓶、鐵皮罐等的垃圾筒。
德國專設回收塑料的垃圾筒,法國專設回收玻璃瓶的垃圾筒。澳大利亞穆斯曼公園從1992年10月起,為居民設置“電子垃圾桶”。它在旁邊裝有電子線路系統。當清潔人員把其中的廢物倒進垃圾車時,垃圾車就會發出無線信號,該系統就會“回話”,垃圾車上的電腦便能辨別“百寶箱”是誰家之物,并打出取款單送到住戶手中。一些工廠還利用這些廢舊物資,生產各種再生產品。
日本北海道地區技術中心從稻草灰中提煉出一種粒子,經高溫加工成新型陶瓷,可制造汽車發動機和人工心臟。日本每年還將3000萬噸的爐渣通過冷卻處理制成建筑材料和優質水泥原料,用于建筑、雕塑等。
美國杜邦公司和北美廢物處理公司建立了回收利用廢塑料的聯盟,在芝加哥和費城開辦了垃圾管理中心,每個中心回收10萬噸舊塑料瓶,再制成公園長椅和公路隔離路障之類的產品。美國勃朗寧―費里斯公司向140萬個住戶收集垃圾中的廢舊物資,將其制成織地毯用的纖維和被褥的保暖襯里。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所屬的西方電氣公司,每天處理大約25卡車垃圾,從線路組件中提取黃金,從焊料中提取白銀,從舊電話開關中提取鋅,將碎塑料制成籬笆樁柱和花盆。美國經回收后再生產的產品琳瑯滿目,包括纖維制品、洗滌劑、人造木材……幾乎應有盡有。
綜合利用“三廢”使“廢物”資源化,已成為當前許多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許多企業通過綜合加工,綜合利用;回收加工,分離回用;廠間合作,掛鉤互用;深度加工,徹底利用等辦法,使有些金屬和無機物質不再被排入河流而浪費掉,并且能成為有價值的副產品。
只有當人們不再把河流作為任意使用的污水溝,擺脫了那種把物質簡單地看做僅供消費的觀點后,工業生產才會遵循“利用―分解―儲存―再利用”的客觀規律,人類才能真正確立綜合利用的觀點。
例如,德國正從鋼鐵生產的酸溶液中回收有用的硫酸,從罐頭工業廢棄物中回收可供銷售的醋,從造紙業廢液中回收化學藥品供再利用,從而減少現代化造紙廠排污物的90%。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家公司先用磁鐵把含鐵的金屬從垃圾中吸出來,然后按1噸普通家庭廢物、1噸黏土和300升水(或污水)的比例組成混合物,經絞碎,擠壓成如同玻璃彈子的小球,經過1200℃的高溫烘烤、冷卻,制成輕質建筑材料,將其加入水泥中,制成的水泥塊比普通的輕1/3,但一樣堅固,而且具有良好的聲學和保溫性能。
美國科學家運用遺傳工程技術培育細菌,把垃圾中的纖維素加工成酒精,經蒸餾純化,就可作燃料用。日本一家研究機構利用合成沸石催化劑,從廢塑料中高效率地生產燃料油,該項技術已獲日本專利。另一家研究機構利用酶發酵與膜分離技術,從低濃度淀粉工業廢液中制取濃度為50%左右的乙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國家的政府已制訂有關的法律,規定對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實行減免稅收,提供信貸等優惠政策。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于1989年9月30日頒布法律,要求所屬各市縣廣泛回收垃圾中的有用資源,5年內要把垃圾量減少25%。加拿大多倫多市規定,從1991年起,該市的4家日報必須至少利用50%的再生紙,否則它們設在街道的自動零售報箱將被取締。該市每月能回收3750噸舊報紙,每回收1噸舊報紙就能少砍伐19棵樹。這意味著其僅回收舊報紙一項,每年就能少砍伐85.5萬棵樹。
實踐證明,利用廢舊物資作為資源來生產產品,比之開發礦產和生物資源來生產同樣的產品,往往投資少,資金回收期短,而且能消除污染,改善環境。
美國《幸福》雜志指出:“垃圾堆里有黃金!”它已越來越受到企業家們的重視和關注。一個以利用廢舊物資為中心的新行業正在世界各地興起,開始成為世界環境保護中的一股巨大洪流。
長期以來,固體廢物大多被傾倒入海,或就地填埋,這些方法給環境留下了許多隱患。現在廣泛應用的除了簡單的粉碎、分類等物理方法,還有化學和生物處理技術。這些新方法可以減少污染,還可以回收一部分資源。
采用化學方法使固體廢物發生化學轉換從而回收物質和能源,是固體廢物資源化處理的有效技術。煅燒、焙燒、燒結、溶劑浸出、熱分解、焚燒等都屬于化學處理技術。
(1)煅燒:煅燒是在適宜的高溫條件下,脫除物質中二氧化碳和結合水的過程。煅燒過程中發生脫水、分解和化合等物理化學變化。例如,碳酸鈣渣經煅燒再生石灰。
(2)焙燒:焙燒是在適宜條件下將物料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低于其熔點),使其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的過程,根據焙燒過程中的主要化學反應和焙燒后的物理狀態,可分為燒結焙燒、磁化焙燒、氧化焙燒、中溫氯化焙燒、高溫氯化焙燒等。
(3)燒結:燒結是將粉末或粒狀物質加熱到低于主成分熔點的某一溫度,使顆粒黏結成塊或球團,提高致密度和機械強度的過程。為了更好地燒結,一般需在物料中配入一定量的熔劑,例如石灰石、純堿等。
(4)溶劑浸出:使固體物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有用金屬溶解于液體溶劑中,以便從溶液中提取有用金屬。這種化學過程稱為溶劑浸出法。按浸出劑的不同,浸出方法可分為水浸、酸浸、堿浸、鹽浸和氰化浸等。溶劑浸出法在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有用元素中應用很廣泛,如用鹽酸浸出固體廢物中的鉻、銅、鎳、錳等金屬,從煤殲石中浸出結晶三氯化鋁、二氧化鈦等。
(5)熱分解(或熱裂解):熱分解是利用熱能切斷大分子量的有機物,使之轉變為含碳量更少的低分子量物質的工藝過程。應用熱分解處理有機固體廢物是熱分解技術的新領域。通過熱分解可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從有機廢物中直接回收燃料油、氣等。適于采用熱分解的有機廢物有廢塑料(含氯者除外)、廢橡膠、廢輪胎、廢油及油泥、廢有機污泥等。
(6)焚燒:焚燒是一種高溫熱處理技術,即以一定的過剩空氣量與被處理的廢物在焚燒爐內進行氧化燃燒反應,廢物中的有害毒物在高溫下氧化、熱解而被破壞。這種處理方式可使廢物完全氧化成無毒害物質。焚燒技術是一種可同時實現廢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處理技術。
焚燒法可處理城市垃圾、一般工業廢物和有害廢物,但當處理可燃有機物組分很少的廢物時,需補加大量的燃料。一般來說,發熱量小的垃圾不適宜焚燒處理;發熱量大于5000千焦/克的垃圾屬高發熱量垃圾,適宜焚燒處理并回收其熱能。
- 上一篇:上海石化(上海石化生產工藝)
- 下一篇:舊塑料薄膜有什么用
- 無機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