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的分類
作者:訪客發布時間:2021-07-11分類:橡膠制品瀏覽:76
紫砂,屬于陶土的一種,但陶土并非只有紫砂。 所謂的陶土,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成陶的土質。遠古以陶為器,所以這里的“成陶”,意即成器的意思。 按照燒結溫度劃分,陶器分為土器、炻器、紫砂、瓷器四種。燒結溫度的決定物質,是低熔點物質—有機化合物,主要是鉀鈉鈣的硅酸鹽復合體,這也正是黏土的主要成分?! ⊥疗?,即常見的磚瓦。地表黏土皆可燒成,燒制溫度達到7、800攝氏度,坯體不僅可以定型,而且還能達到一定的強度。土器,因為由黏土燒成,所以土腥味較重。紫砂壺中的“熟砂”(其實應該叫“熟粉”),就是將燒到這個溫度的紫砂泥,再根據需要磨成所需大小的顆粒,通過改變泥料的物理結構,滿足制作和成品顆粒效果的需要。一些假的紫砂壺(非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壺”,有些看起來也具有顆粒感,就是采用的這個方法?! §缕?,即紫砂制品。燒結溫度在1000—1240℃,特點是燒結后坯體透氣不透水,坯體保持開放性氣孔和封閉性氣孔的物理結構。封閉性氣孔,即顆粒(以石英為核心的團結顆粒)中的氣孔和顆粒之間的氣孔。紫砂器皿的雙氣孔結構,導致紫砂器皿具有隔熱效能和保鮮(透氣)功能。封閉性性氣孔的形成是紫砂泥中含的有機成分(主要是鉀鈉鈣的化合物),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氣體。但化學反應未盡充分,釋放的氣體不多,容納在顆粒之中。如果反應充分,釋放的氣體就會較多,出現鼓泡和破泡現象。破泡后的地方,常溫下收縮,就在坯體表面形成了“針孔”。紫砂未燒結,其中的黏土成分未充分發生化學反應,鉀鈉鈣化合物依然較多,所以也會有土腥味,同時,坯體強度不夠,受到外力容易破損?! ∪沼锰掌?,即常見的缸罐,燒結溫度1200—1400℃左右。在金屬、塑料用品出現之前,缸罐是日常生活中最多使用的容器,所以這類器皿被稱為“日用陶”。日用陶器所用材質所含黏土更少,所以不僅燒結程度高,而且開放性氣孔較大較多,不僅透氣,也透水,所以一般的陶器必須在表面刷上一層低熔點的陶土(一般是黏土類物質),形成玻璃狀物質,以此封閉開放性氣孔。宜興,稱為“陶都”,就是因為加工制作日用陶的陶土資源特別豐富,也就是所說的“夾泥”(也稱“甲泥”),因夾在黃石層之間而得名?! 〈善鳎R姷耐氡P瓷瓶。瓷器要求坯體致密度高,表面平整光滑(以便于在其表面施加描繪工藝)。瓷器成品的這種特點,就對所用材質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致密度高、顏色潔白。只有特種陶土才能滿足。所以,江西高嶺村,就被上帝光顧了,因為那里所出陶土,是最能滿足這個要求的,這就是所謂的“高嶺土”。任何陶土,一定高溫,都能完全燒結,達到高致密度,即所謂的“磁化”。但是只有致密度還不夠,最好燒成后還顏色潔白,以便其他豐富多彩的顏色能在坯體上展開。于是,在唐代以后,雜質較多的宜興陶土就逐漸褪去了瓷器生產的光環,不得皇家寵愛,宜興從此就開始專業生產日用陶了。塞翁失馬,宜興陶土中的雜質主要是鐵的化合物,燒結后坯體呈現的紫紅,倒是別具一格,增加了新的審美情趣,于是宜興紫砂倒是成為一枝獨秀,成為“陶都”的名片。日用陶,價格低廉,生活所需較多。加之強度不承外力,必然經常舊去新來,需求量較大,生產效益較高,而紫砂卻苦苦支撐。所以那時有門路的都去日用陶廠工作,只有沒任何資源(人力資源和人際資源)的人,才不得不吃紫砂這碗飯。1980年代之前,金屬、塑料器皿很少,但1980年代之后,不銹鋼、特別是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現,給日用陶生產以致命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直到今天也不過是茍延殘踹。而一直被邊緣化的紫砂,卻因為改革開放后物質條件的改善、喝茶用具的講究,終于挨到了天亮的這一天,1990年代,更有臺灣、香港精明的客商火上澆油,高燒發病。2000年代之后,在經歷了短暫的冬天之后,紫砂又因茶文化的興起,繼續一路高歌。昔日的社會最底層,終于一躍人上人,丑小鴨一舉成為白天鵝。泥巴依然是那塊泥巴,人依舊是那樣的人,但搖身一變,紫砂壺成為“藝術品”,紫砂人也紛紛成為“大師”、“藝術家”。 正可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世事輪回,諸物無常。
- 橡膠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