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濰坊的變化,最好具體些。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5-20分類:有機原料瀏覽:70
濰坊工業發展較快。濰坊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清乾隆年間便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明清時代曾以“二百支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以來。現已初步開成以海洋化工、動力機械、農用運輸車、服裝及裝飾面、電子通訊及信息處理、化學纖維、新型建筑材料、醫藥及保健品、食品飲料、造紙包裝等十大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主要有原鹽、純堿、柴油機、空用車、程控交換機、氯化聚烯等108大類,5000多個品種。濰坊在八、九十年代更是山東GDP第二,在全國25個國民生產總值過百億城市中第16位。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11年濰坊市生產總值(GDP)完成3541.85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9.28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961.40億元,增長12.3%,其中,工業增加值1760.97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17億元,增長11.0%。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45、6.85和3.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38833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為6163美元),增長9.6%。三次產業結構為10.14:55.38:34.48。
2011年各縣市區、市屬開發區生產總值完成情況:濰城區167.7億元,寒亭區(含經濟開發區)139.1億元,坊子區91.7億元,奎文區130.5億元,青州市402.3億元,諸城市521.0億元,壽光市542.4億元,安丘市197.1億元,高密市384.5億元,昌邑市263.9億元,臨朐縣162.2億元,昌樂縣191.8億元,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30.3億元,濱海經濟開發區160.4億元,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18.3億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業綜合經營狀況的企業景氣指數130.6%,企業家信心指數125.5%,比上年同期分別降低15.5個和18.3個百分點,但均在景氣區間之內。
非公有(民營)經濟發展穩中有升。全市非公有(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94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4.3%上升到54.8%;全市非公有(民營)經濟戶數33.3萬戶,增長12.5%;從業人員171.0萬人,增長4.4%;注冊資金1914.4億元,增長25.5%;納稅額328.9億元,增長23.4%,占全部稅收比重73.4%,較上年提高0.73個百分點。
2011年,全市累計發生各類安全事故1836起,死亡386人,同比分別下降15.2%和5.2%。
(二)農業
2011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農民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運行良好。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14.3億元,按可比價格增長4.2%。
糧食生產連續九年增產,部分經濟作物產量略有下降。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204.3萬畝,增長0.4%;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533.7萬噸,增長2.1%。棉花產量5.1萬噸,減少1.3%;油料產量25萬噸,減少7.4%;烤煙產量3.0萬噸,增長65.3%。蔬菜產量1129.6萬噸,增長3.6%;水果產量88.4萬噸,減少4.2%。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肉類總產量135.3萬噸,增長9.9%;禽蛋產量26.9萬噸,增長2.6%;奶類產量27.7萬噸,減少0.2%。大牲畜年末存欄42.4萬頭,同比增長0.4%;豬年末存欄450.0萬頭,增長8.9%;家禽年末存欄12008萬只,增長7.5%。生豬年末出欄729萬頭,增長9.9%;家禽年末出欄49487萬只,增長9.5%。
漁業經濟持續發展。全市漁業總產值達到37.2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2.8%;水產品總產量50.0萬噸,增長9.1%。
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301萬千瓦,增長6%;聯合收獲機達到2.1萬臺,增長11%。全年共完成機耕面積702千公頃,機播面積993千公頃,機收面積866千公頃,機耕水平、機播水平和機收水平分別為99%、87%和76%。
農田水利建設成效明顯。全市共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24億元,同比增長41.2%;新增改善灌溉面積83萬畝,同比增長43.1%;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8萬畝,同比增長90%。
(三)工業
工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至2011年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57家(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9%,集體企業增長19.9%,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26.2%,股份制企業增長16.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5.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7.1%,輕工業增長13.1%。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377.9億元,增長28.5%;實現利潤總額530.0億元,增長19.2%;實現利稅總額792.9億元,增長17.1%;實交稅金275.5億元,增長22.2%。全年產品銷售率為98.34%。全市飲料制造業、動力機械業、海洋化工業、紡織服裝業、食品加工業、造紙包裝業、電子信息業六大支柱產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25.6億元,增長27.6%。其中,飲料制造業52.4億元,增長29.5%;動力機械業2000.4億元,增長19.2%;海洋化工業1557.8億元,增長35.6%;紡織服裝業1330.7億元,增長29.6%;食品加工業1225.6億元,增長29.1%;造紙包裝業329.7億元,增長21.2%;電子信息業381.4億元,增長38.8%。
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全市裝備制造業企業共1109家,工業增加值增長18.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55.4億元,增長22.7%;實現利潤總額206.4億元,增長13.3%,實現利稅總額267.4億元,增長9%。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全市擁有電子信息企業137家,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79.4億元,增長46.3%;實現利潤總額27.8億元,增長53.2%;利稅總額33.1億元,增長52.1%。
全市統計范圍內的227種主要產品產量,有168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或持平,化學試劑、大型拖拉機、鋼材、鋼化玻璃、軟飲料等產品產量同比增長30%以上。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工業投資1066.4億元,增長20.6%。1288個在建項目中已有650個項目建成投產。全市計劃投資5000萬以上工業項目820個,其中過億元項目389個,當年過億元項目實際完成投資712.9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7.4%。
節能降耗工作扎實推進。全年共組織實施了節能量500噸以上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02個,總投資52.5億元,項目累計年內可實現節能量93.3萬噸標準煤。在抓技改的同時,加大鋼鐵、造紙、印染、焦炭、水泥等9大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淘汰380立方米以下的煉鐵高爐4座,產能160萬噸;立窯水泥4座,產能35萬噸;焦爐3組,產能35萬噸;落后印染能力2.4億米,涉及到22家企業的30余條生產線,年內可減少能耗74.1萬噸標準煤。
- 上一篇:重慶市佑翔科技中心怎么樣?
- 下一篇: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的區別在哪里?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